关于回家的散文(精选41篇)
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?散文不讲究音韵,不讲究排比,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。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回家的散文(精选41篇)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回家的散文 篇1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——唐·宋之问
看到征文回家两个字,感觉很温暖。每到年节的时候,人们无论离家多远,无论一票多么难求,也要往家赶。回家,多么温暖的两个字,多么普通的两个字,多么熟悉的两个字,虽然一票难求,正常情况下,在外的人们一年也要在团圆的日子回一次家。每当自己回家和看到他人回家的时候,我总会深有感触是说:回家的感觉真好!
家是什么?就是一杯热茶、一句问候、一张床、一个温暖的窝!家,对每一个人来说,总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字眼;家,常常是我们的心灵港湾。家,在《说文解字》里释义:家,居也。就是住地。而回家,对每一个人来说,总是一种美好的感觉。家,也是有人在等你回来。知道家里有父母在等待着自己回来。这种心情下的回家,是一次启行程,更是一种感动。这样的行程和感动,今生今世已经不再属于我。父母相继去世,父母曾经生活过的家,只是一座空房子,那个家对我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吸引力。偶尔回去看看,换来的是心里对父母无尽的思念。
回家,正常人都天天说起这两个字。幼儿园的孩子们,等待着妈妈爸爸接自己回家;上学的孩子放学后背着书包回家;成年人下班的时候,尽快要回家;出门在外的人,办完事情后要急着赶回家中;久居异乡的游子,时刻渴望着回家。回家,是幸福,是快乐!当我们离开家久了的时候,总是要回家的。自己曾经在外漂泊几年,离开家的时候,简直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。在生命的际遇中流浪,我深深地感悟到了:人的生命是必须经过许多走不完的路走完的,而家,最终也唯有它才是我生命的最后停歇。
人在外面,心在家。西方的一句谚语道尽了东西方对家的共同感受,尽管我们有那么多不可逾越的差异,我们语言不同,文化不同,生活习惯不同,但亲情无国界。不管身在何处,不管身居何位,回家都是不了的情结,因为那里有关爱牵挂自己的人,没有什么能阻挡一个人回家的脚步。曾经在外地工作的时候,下班后的我总是习惯随便走走,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座并不属于我的城市的热闹街巷和冷僻角落。一个人于异乡漫无目的行走的时候,总能看到这座城市的主人急匆匆地赶回家,我知道他们的家有等待他们归来的爱人。身在异乡,每当看到别人回家的时候,我就会突然有了想回家的念头。然而,许多时候这个念头瞬间就会消失,我知道这只是想一想的事,不可能想就回家。这样的时候,我还是用一次次回眸或凝视来寻找哪一条是通向我回家的路?
思绪远离了曾经,又走回了现实中的静夜。如今现实生活中的我,每到下班时间,脑海中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快点回家,因为家里总会有一盏为我亮着的灯。到家后,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,可以放下所有的心里谨慎,完全放松自己,让自己在外面应酬映射下的那颗心彻底轻松下来。许多时候,我会在这样的静夜,来感情回家带给我的温馨和温暖。回家,给我带来的是温暖。回家,更是责任、义务、亲情、思乡的代名词。回家两个字里面,包含多方面的含义:家的回归,人的回归,记忆的回归……
许多时候,当我身在异乡想回家却又不能成行的时候,我会听着萨克斯独奏曲《回家》。全曲悠扬又略带哀伤,使人一听便会感觉到一种思乡的情怀。因为喜欢这首曲子,对曲子的作者才有了些许的了解。这首曲子的作者当时在美国并不出名,直到他死后,这支乐曲才逐渐风糜全世界,几度默默无闻的作者也才为世人所知。回家,每当我听京剧《四郎探母》中杨延辉唱的西皮慢板“杨延辉在宫中自思自叹”的时候,每当我在自己的家里听歌手江涛唱流行歌曲《回家的人》的时候,每当我在幽雅的咖啡厅里听萨克斯吹奏《回家》的时候,我就会很自然的有两行湿泪轻轻的滑落。
回家这个词,在幼儿起就在脑海深深地烙中了印迹。那是家里有爸爸妈妈的宠爱;长大后,回家这个词在脑海里更根深蒂固了,因为家是自己避风的港湾;人到中年,对回家这个词更有了新的体会和感触,那是因为面对父母及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义务;当白发苍苍的时候,回家这个词给我带来的启示又该是什么呢?此刻我只能用自己的感触告诉自己:有了漂泊,才懂得家的温暖。回家,是一种期待中的美好,是一种幸福,是一种快乐!
静夜,寂静的房间上空回旋着那熟悉的萨克斯独奏《回家》的乐曲,我的心像被人抓住,揪心地痛。靠近窗户,望着窗外淡淡的月光遍洒小区的每一个角落,那沐在月光下的石桌,少了一个人存在;那曾经留下无数快乐的花海,早已被洁白的雪覆没;曾经那些温暖人心的片段,早已模糊不清。拭去了眼角的清泪,继续看着[回家]征文的文章,于细腻的文字厚重的文笔中,感受着回家的情愫。不知不觉中,轻声吟起了唐代宋之问的那首“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……”的诗来。
回家的散文 篇2路一脸的不信,坏坏的笑,大概觉得我在吹牛。我片刻狐疑,向记忆深处求证,再目测学校与我家之间的距离——两山之间,上下沟坎,五分钟跑过来,我有这速度?是不是记错了?
我站在高处,前方直线距离两千米的半山上是我家,身后五十米是学校,脚下石砌台阶是最近几年做的,异常陡窄,一个人在前面呼哧呼哧的走,像踩着下面那人的头,另一个呢,脸与人家脚后跟直接衔接。当年,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羊场小道,土路,碎石,灌木荒草,适合岩羊生存。此时,我可以确定,少年的我,从家里冲出来,一口气跑下半山,飞过田埂,跃上陡坡,冲进教室,绝不会、也不敢超过五分钟,我的步点刚好踩到上课铃的句号上。
路不信也是正常的,无论长度还是难度,单凭两条腿五分钟完成,确实难以置信,但这是真的。不过这不是我的专利,我跑得到,我的同学,比我大比我小的都跑得到。
拜刘兰芳单田芳他们所赐。当年,我们被他们唾沫星子乱溅的评书迷得七荤八素找不着脚后跟,杨家将、隋唐演义、岳飞传,开了眼界,也神速提高了我们的奔跑速度。我还羡慕过农民的作息时间——两点上工。吃完饭,听完杨家将一点半,翻个身再小寐一会儿。而学校的到校时间实在是让人抓狂,恰好是一点半。可控时间压缩到最少,也得五分钟吧。迟到也是一件烦心事,人家上课,你和少数几个人,低头一行,在大门口罚站,供几千人观瞻。无论脸多厚,也能在瞬间臊没了。
于是,我竖起耳朵,不落下一句精彩,目光锁定堂屋大摆钟的指针,人在门槛,一只脚里,一只脚外,无形中仿佛有一根火柴对准火柴砂,五分钟一到,嚓的划着,点燃引线,人如出膛之弹、离弦之箭,“咻”的射出去,风一样直奔学校而去。脚底生风无外乎如此了,“狂奔”大概也就这个状态吧。
学校大门自然是罕见的堵。彼时,一群夺命似的学生,洪水一样涌向教室。这股洪流,曾把人强行卷进别人教室,曾横亘眼前、而咫尺之遥的自家教室门 ……此处隐藏54796个字……睁眼时而闭眼,睡是睡不着了。这即将消失在晚秋的夜,黑,深沉,厚重,象明天都不会开启天光。
夜已入底谷,已临渊,大巴也冲不过它的包围,索性在湖北宜昌的白河服务区停下来。(哦。是高速路不让车星夜赶路。安全重要!)
车外的夜很凉,但空气很好,很新鲜。人下来象死水里僵死的鱼遇上活水又恢复了生气一样。男女都管不了尊容的疲惫和不振,急急忙忙的上厕所进商店去餐饮厅,游来游去,穿梭不停;怨气怨言没了,买东西的买东西,泡面的泡面,饮酒的饮酒,没事的也瞎窜窜,这样才是对生命的最高奖赏和慰藉吧。
但服务区的活动不是所有人渴望回的家。一阵骚动之后,大多数人在休息大厅安静坐下来闭目养神或看电视,电视可以侵吞或消磨时间,不管有多长,多烦,多么难挨的时间,它统统打包吃尽。
夜在厅外走,漫漫地走,有人推门出去看,又进来自言自语说,离天亮还远,漫漫等吧。我坐在灯光暗谈的一角,掩盖内心的不安保持镇定自若的姿态,也在等,等长夜走过去,走到明天它的家。
车在5点之前起动,天还没亮,雾气像幽灵在车灯前轻轻绕。巴车的动静很小,小得像贼一样,载着一车困倦的生命在夜色掩护下悄悄蹓出了服务区,到了大路上才撒开腿疯狂的奔跑。
车内很平静,气流仿佛也沉睡了。而黎明在前方不远处候着,预备接待。但,那也不是我要回的家。
生命不会也如此平静吧。生命是看似平静,但凡有一口气,每颗心都在纠结;如果是勃勃生机,就更是翻江倒海的争斗、思考。生存的路如一场战争,有预谋,有设计,有措施,五花八门,一刻不停在脑海里跳跃涌现。一个人在红尘中总是匆匆忙忙,骨子里没有多少安分守己的时候,总想轰轰烈烈,急不可待的冲冲冲,其实不然,冲不到壕沟有可能躺倒,冲到山顶也可能临渊,一切就这么短促简单。所以,回家好!
无奈何,到这个时候了,黎明还没有出现,巴车还得拼命的往前飞驰。这是它要把一车人安全总回家的使命。
想见的黎明没有见着。昏昏沉沉中醒来窗外天光已经大亮,昨夜担心启不开的黑幕已经不见了踪影。快。真快!不去细思细想细分辩,昨天和今天如同巴车载着我们只是钻过了一个隧道而已。其实人的一辈子也这么快,不同的只是从光天钻入永远不会启开的黑暗。
快立冬了吧。车外的山端着老太爷的架子静静坐着,还有出零星的秋色浅浅淡淡的点缀其间,像随涂鸦后洒掉上去的星星油彩。动态的是缭绕山腰山巅的雾霭,很有耐性的轻轻飘升、横走、烟散。天空灰灰的,空中没有飞鸟过,一幅呆板的画,任冬来收拾残局。这就是所谓的老气横秋吧?
车在涪陵服务区停下来,要在这里吃中午饭。舟车劳顿,是对生命的不敬和折磨。我感觉胃不太好,肚胀得象装满肮脏的空气,饭是不想吃了。
我转到服务区后面去清静,深吸那里新鲜潮湿的空气。没想到会有意外的收获:竟然居高临下望见了长江!这里的长江不是滚滚流,更无急湍直下浪花淘尽;远远望去是平波不惊,从上游拐弯而来,又顺势坦然自若的去。上游不远处横架着一座乳白色的钢架铁桥,有人猜想那是还没完工的高铁的桥。我看见的是两岸青青,临水的房离江很近,仿佛只消江水上涨一点就能把它们淹没。当初搬迁为什么不搬到高一些的地方呢?这样住的或许不担心,但过客看见会担心,会想:淹了怎么回家?
巴车绕重庆过,驰过江津大桥,就快入川了,也快到家了。家是什么?是花的蕊,是树的根,是建筑的基,是船的港湾,是牵挂是思念,是随时可以回去的地方!
回家的散文 篇41冬天给人感觉就像倘大的一个冰柜,里面不断注入的是冷气和冻意,降温才是它的硬道理。
风雨纵然再有千般风情、万般姿态,但在其冷漠的驱逐之下总是带有负面的影响。
阳光的出现就果然另舍不同,带来的依然是温暖,依然是希望。盼望着过年的美好,向往着春暖花开的新景象。
走出外面,迎着有点刺眼的太阳,开始享受着这份充盈的日光浴,直令人产生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舒适与爽朗。也把刚才久呆屋里那种所残留的阴冷彻底融化殆尽。而那些仍然躲藏在阴暗角落的生物,也不再封闭自己,索性大胆地暴露在阳光底下随意地活动筋骨,精神抖擞地展示着自己的一面风彩。
走进白更坳村的老祠堂,仿佛又看到了屋瓦下边的梁上挂满了一串又串大卷的炮竹。我跟在他们的后面,像一群小朋友那么好奇般地望着那些聚集在祠堂前面的大人们。看看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过大年的。
只见他们奉上各家的物需,有乳猪、烧鸡、烧鹅以及水果等的诸多供品,接着就高拜天地,又礼拜山水,然后拿出自家准备的炮竹子,点燃后就像要比赛似的抛高上空,一味地响个不停。
直至所有的炮竹子全部被烧光为止,可那已经是半个钟头以后的事情。但见他们一大班人接着又蜂拥而进老祠堂里面。那祠堂里窄小的空间立马就变得寸土如金,若想找个靠前的位置也实属不易。
我不知道他们在里面搞什么名堂,按理说这里没有神像又没有画像的,就只有一个供奉的香炉,及其上面墙上挂着的大小几个老旧得已经看不清字样的长匡镜面,估计那是他们珤族的祖先上辈所留下的物件,因而才如此备受重视和膜拜。
正在我自顾寻思之际,耳边蓦地响起了一连串炸雷似的响声。原来他们已经一起同时燃爆了那些长长的大炮竹,那些品牌不一的大炮竹似乎更懂得表现这是正值抢风头的最佳时段,就在此起彼伏的混合响声中争鸣着最高音,端的是那么令人震耳欲聋!
娇艳的阳光不知从何时经已直直透入老祠堂,让里面所蕴藏的湿气得到了适当的释放,也随之变得明朗起来。看着这么宁静祥和的地方,只是自己的心情一直不安静罢了。原来刚才是我一直想起去年的事情。
说实话,在这里过年真的很有年味。虽然不见得会有多隆重,但那种喜气欢腾的氛围是我们那里所严重缺乏的,像在这里夜晚随处都可以观看到璀璨夺目的烟花景象。而在我们那边,这种如“百花齐放”的绚丽情景大概要把记忆往回追溯至童年时才能够回睹到的光彩。
走过静静的老祠堂,我幽幽地回望着,只要再过几天,它就会卸下冷傲的妆容,与热情的世人欢度新年,再度见证着新春开始的正式来临。
可我,却决定要走了,无论这里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热闹,但我还是选择回家过年。
回家吧,回家过年。
尽管在这里受到了岳父家餐来杀鸡、敬如上宾之优厚礼待,但我都不应该过份留恋。俗话说得好,龙床不如自己的狗窝,窝当然还是自家的好。
今天,虽然一个人回家,但我还是幸福的。
面对着青青的山,青青的草,青青的乡村,青青的人情,难免也会触景生情,难舍于这里的眷顾之情,难舍于与妻儿分开过年的离别之情。
但,家才是我最终想要停泊靠岸的港湾。即使家乡的年味变淡,亦不忘初衷,盼望着新年,盼望着美好,依然是我自小的心愿。
回家感觉真好,故乡祥影会笑。只要我的内心足够热情奔放,相信眼前也会处处好风光。
别了,绵绵的青山,别了,秀丽的英德,别了长长的连江。
回家吧,回家过年。
迎着这冬日暖阳,以及看似柔柔的春风, 回家感觉就好,一切都会那么平和。
今天乘着阳光回家过年,把昨天的阴云留在路上。
文档为doc格式